当前,面对瞬息万变的新冠肺炎疫情,医院、医疗资源紧缺,“四类人员”分类集中收治隔离、疑似和确诊病例“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工作并未完成,仍然存在疫情在社区蔓延的风险。目前社区治理最大的问题是大量疑似病人及密切接触者的社区安置和居家隔离,使社区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必须加紧落实“应收尽收”,同时紧急支援重症医疗资源和人员,以解决武汉当前的瓶颈问题。
一、基本现状
在分级分类诊疗体系中,与病患息息相关的有六个重要地点:家庭、社区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集中隔离点、定点医院。居民出现症状后,一般采取以下程序进行诊断:
![](/__local/3/CB/E8/A564A4FC672C65B2D9D29E7AC03_C4D2F2D7_7D4E.png)
与此同时,各社区也实行网格化防控。对未发现病例的社区重点是外防输入;对出现病例或暴发疫情的社区做到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对有疫情传播的社区做到内防蔓延、外防输出,并在社区采取组织动员、健康教育、信息告知、疫区返回人员管理、环境卫生治理、物资准备、密切接触者隔离、限制人员聚集等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
上述措施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社区安置和居家隔离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大量发热甚至疑似病人由于缺少专业的隔离措施而成为移动感染源;二是基层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在分级诊疗中既要负责群众排查、病患安置工作,也要负责社区日常工作,因而压力巨大,甚至因缺乏必要的工作指南和防控条件也容易感染;三是因病患的无助与无奈、社区工作人员的压力和医护资源局限而引发基层社会矛盾等。
三、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破除省市区街社区自上而下的简单发布命令模式,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层级、部门、区域间协同作战能力,扩大基层特别是社区一线工作人员的创新和决断空间。
2.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作用,地毯式排查,而且要求网格间无缝衔接,做到严防死守。
3.加强社会动员和舆论引导,加强群众教育,实行群防群治,以此次抗击疫情为契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命运共同体。
2020年2月2日
作者简介:
杜志章,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智库副院长、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中共湖北省委讲师团“理论热点面对面”专家组成员、中共武汉市委讲师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