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防治知识 >> 正文

校医院家庭医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居家隔离指引(心理调适篇)

发布日期:2020/02/04    点击:

(摘抄自网络)

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时,除了病毒战,还有一场看不见的心理战等着我们。疫情来袭,恐惧和不安接踵而至,生理上的疾病可以靠口罩预防,而心理上的“肺炎”如何预防和治疗?因此我们整理出了一套疫情发展期间的心理方法,希望帮助到需要的人。

说明:

首先情绪有很多种,细分起来数不完,此处仅针对三类主要的情绪及应对方案进行说明。除了害怕、愤怒、担忧,或许你还会感觉到无奈、孤独、焦虑、着急、不安、无助……以下所有建议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情绪的处理。

第一种情绪--“我很害怕”

很多人都在朋友圈喊着“武汉加油”,作为身在武汉的人,看到这些难免产生一丝无奈和悲壮的感觉。专家们呼吁“不必恐慌”、“恐慌是没用的”,我们当然知道恐慌没用,可是,我们忍不住害怕。害怕患病,害怕被抛下,害怕不被理解等等。

但是我们首先需要区分一下恐惧和恐慌的差别。

恐惧是对当下正在发生危险的反应,对象明确(我知道我在害怕什么)。当你得知身边人出现疑似症状,或者听说同一个小区里有人确诊了,感觉到害怕和恐惧是很正常的反应。

恐慌是对可能发生或想象中会发生的危险的反应,对象模糊不清(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可能会演变为对生活缺乏控制感的焦虑。当你想到出口被封无法离汉就有一股莫名的忧虑和紧张,对于什么时候解封又没有接收到任何消息,于是恐慌感就产生了。

不论你是以上哪种情绪,都是人之常情。

有人会问,怎么样能够不恐惧?

那么我反过来问,为什么要不恐惧呢?

恐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它教会我们保护自己、远离危险。

正因为恐惧,我们才知道要学习如何正确地戴口罩、进门要洗手、减少外出;正因为恐惧,我们才有了对自然的敬畏。然而完全消除恐惧是不现实的。人在武汉,去超市发现蔬菜全都被抢购一空……听说附近哪里又确诊了一个病例……此时的我们说不害怕都是骗人的。

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者不要去想某样东西(如白熊)。结果发现,人越是想摆脱某个念头,这个念头就越会缠着你不放。

因此,面对疫情的恐惧,这里有两项重要的建议:不需要为自己怕得想逃跑而感到羞耻,也不要想方设法把恐惧消除。要想管理恐惧的情绪,首先要学会承认恐惧。

真正有意义的是学会掌控恐惧的方法,带着恐惧做出行动。怕,是因为缺乏掌控感。为了加强我们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掌控感,有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掌握信息。关注权威的科学信息,了解病理和症状表现,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恐惧感。同时,精简信息的来源数量,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如果你始终投入其中,对所有的信息感同身受时,你就容易在恐惧中越陷越深,发现自己很难改变或跳出这样的状态。这个时候如果还不停地查看网络上那些情绪化的评论和未经证实的“真相”,只会徒增压力,倒不如不看。

照顾好自己的状态是第一位的。

接着需要做的,就是注意防护,降低感染风险。哲学家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等人认为,恐惧的对立面不是勇敢,而是『关于该做和不该做的事的科学』——谨慎。如果你的邻居朋友出现疑似新冠肺炎的情况,冷静地回忆自己或家人是否有过接触史,并提醒可能接触过的周边人士注意排查和隔离——保持尊重的态度、平和的沟通,是避免冲突和误解的方式。

第二种情绪--“我很愤怒”

在『武汉肺炎』这个名称被传出后,很多言论的矛头都指向了武汉人,满屏的指责和抱怨仿佛在传递一条信息:都是你们的错。但是我们也会想:“凭什么?为什么是我们武汉?”——我们也不想这样啊,可又有哪个城市希望是自己中招呢?

愤怒与许多思维密切相关,比如,你感觉到自己被威胁、被伤害,或者认为重要的规则被破坏,等等。再比如,当我们觉得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或想要达成什么目标受到阻碍时,我们也会感到愤怒。要想化解愤怒,先要了解愤怒及其背后的认知模式。

1、改变视角,尝试理解。

如果一个人说不中听的话,你会生气吗?这取决于你如何解释这个人的行为。如果你认为:“他就是故意的。他从来不考虑一下我的处境。我都这样了,还得承受不中听的话!”,那么,你会立刻感到愤怒。可如果你觉得对方是出于恐慌和焦虑才做出的本能反应,你就不一定会生气了。

总之,面对伤害,是否会产生愤怒,取决于你对伤害来源的判断。不信,改变解释对方行为的视角,看看你的愤怒是否能够得以缓和。

2、学会表达,获得尊重。

建设性的对话才有助于解决问题,宣泄情绪则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助益。当听到指责和抱怨的负面评论时,要承认和理解这些评论,同时坚守自己的权利,明确表达自己的期待和需求。比如,明确地回应邻居:“我明白这让你感到担忧,可这也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得到尊重,也希望大家都平安。”

第三种情绪--“我很担忧”

在钟南山院士发出“武汉人能不出去就不要出去”的倡议后,很多人在犹豫纠结过后选择了留汉。我在做出不离开武汉的决定前,心里有过很多的挣扎,同时也很担忧,不知道何时才能和家人团聚。感觉被抛弃,看不见希望等等。

而持续的忧虑,会削弱我们的情绪免疫系统,使我们更容易受到伤害,更脆弱,甚至产生绝望和无助,同时,食欲、睡眠周期、体温调节这些身体机能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调整身体的节奏,从而调节心情。睡觉时拉开窗帘,好让早晨的光线进入卧室,自然苏醒有助于舒缓担忧和焦虑的情绪。虽然减少外出长期在家,但也要尽量保持良好的作息节奏,按时吃饭,按时入睡;做一些简单的室内健身操;通过互联网和亲友保持畅通沟通、维系社会情感链接。

转移注意力,驱散忧虑在面对不可控的、未知的因素上——越是不可改变,越会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和忧虑感。而改善状况的诀窍在于,关注“我可以做什么”。

喊一喊“武汉加油”、看看振奋人心的文章和评论,可能会让我们短暂地精神振作,充满力量,但是,只有当我们真的付诸行动,用自己的力量带来实际的变化时,那份实实在在的力量感才会回来。

把忧虑转化为坚定和信心,听起来很难,但你总有某个方面的优势是可以利用的。你擅长做什么,就在这个领域里去寻找机会,无论是为自己创造成就,还是贡献和帮助他人,都是平复忧虑的良方。即便你感觉自己什么也不擅长,也可以用鼓励和关心来影响他人。哪怕是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状态,也会有帮助——分享,会提升个人力量感。

如果你或身边的亲友出现以下症状,符合6条以上,请及时寻找专业心理帮助。

1、恐惧,缺乏安全感,有悲观厌世的想法;

2、没有食欲,胃口差;

3、对其他事情丧失兴趣,过度关注网络上关于疫情的信息,一放下手机就感觉不安;

4、失眠,睡眠质量差;

5、感觉绝望和无助;

6、对自己或他人失去信心;

7、莫名的身体不适,比如头痛、腰酸背痛、腹泻、胃部不适等身体上的一些问题;

8、长时间唉声叹气;

9、出现不同程度的孤独感、空虚感,精力减退感;

10、脑功能下降,无法胜任当下的工作,甚至家务活都干不好,影响正常生活。

如果你的好友里有人身处武汉或相关区域,你该如何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1、询问生活事宜上的准备情况,传递关心;

2、帮助对方看见问题的积极面,传递信心;

3、倾听和回应对方的负面情绪,传递接纳;

4、指出对方的努力和贡献,表达肯定;

5、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不制造恐慌。

如果你的身边人里有恰好去过武汉或相关区域的,你可以怎么做?在做好防护、减少接触的同时,以尊重、平等的态度表达关心和接纳,并提供能力范围内的帮助。毕竟,没有人喜欢被排斥的感觉。

校医院家庭医生团队主编:

李晓南 王砾 李盛 杨帆 黄丽华 谭琴 孙亚婷 黄芳 徐春梅 陈敏 肖强 叶天响 周飞鹏 桂元 金曜